閔子騫,名損,字子騫,是春秋末期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與顏回等並列“德行”科的孔門高徒。他出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具體時間為西元前536年,逝世於西元前487年。閔子騫以孝行著稱,被後世尊為“大孝子”,其孝行故事廣為流傳,並被編入《廿四孝圖》,成為民間傳頌的典範。

閔子騫的家庭背景相對貧寒,他幼年時母親便去世,父親後來娶了繼母。據史料記載,繼母偏愛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而對閔子騫較為冷淡,甚至虐待。 在一次冬天,繼母為自己的孩子用棉花做棉襖,而給閔子騫的襖子裏填的是蘆花,外表看似厚實卻並不保暖。一次外出時,因為衣著單薄,閔子騫在嚴寒中凍得無法馭車,導致馬車滑入路旁的水溝。父親誤以為閔子騫偷懶,鞭打之下才發現衣服中的秘密,瞭解到閔子騫所受的虐待。

面對父親的憤怒和想要休弃繼母的决定,閔子騫展現出了極高的孝道精神和寬容心態。他跪地哀求父親寬恕繼母,說出了“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的話,意在表明如果繼母離去,不僅自己會孤單,兩個弟弟也會失去母親的照顧。閔子騫的這番話感動了父親,使得家庭得以保全,繼母也由此改過自新,開始平等對待三個孩子。

閔子騫的孝行不僅在家庭中體現,他對孔子的教導也極為尊重。孔子曾高度評價閔子騫,稱他為“孝哉,閔子騫”,並讚揚他“人不聞於其父母昆季之言”,意即閔子騫的孝行得到了家人的一致好評,無人說他壞話。 閔子騫的孝道精神和品德修養,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除了孝行,閔子騫在孔門中也以德行著稱。他與顏回並稱,被視為孔門中德行的代表人物。閔子騫淡泊名利,拒絕了季氏請他出任費宰的邀請,表現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對孔子“仁”“德”理想的忠誠。

閔子騫的墓地在多個地方有所紀念,如濟南的百花公園附近有閔子騫墓,宿州市曹村鎮有閔子騫祠,山東費縣閔家寨有閔子祠等,這些地方都成為了人們紀念和學習閔子騫孝道精神的場所。

綜上所述,閔子騫以其卓越的德行和孝道,成為孔子弟子中的傑出代表,他的生平和故事至今仍然激勵著人們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家庭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