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西元前521年-西元前481年),字子淵,亦稱顏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淵出生於魯國都城曲阜的一個貧寒家庭,儘管家境貧困,他仍然堅持學習,追求道德修養,深得孔子的讚賞和喜愛。顏淵的家族雖然保有祖傳的貴族身份,但到了他這一代,除了簡樸的住宅和少量的田地外,已無其他財產。顏淵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他能安貧樂道,不為物質所動,這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顏淵以仁德修養著稱,孔子曾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意指顏淵能長時間保持仁德之心,這是孔子對弟子極高的評估。顏淵十三歲時拜入孔子門下,經過六年的學習,他在孔子的教導下取得了顯著的學術成就。顏淵不僅天資聰慧,而且虛心好學,對孔子的教誨有深刻的理解和自己的見解。

在孔子的弟子中,顏淵以其聰明、努力和勤奮好學而著稱。孔子曾問子貢誰更好學,子貢坦率地承認自己不及顏淵,顏淵能够“聞一以知十”,而自己只能“聞一以知二”。 孔子也認為子貢確實不如顏淵,甚至表示自己也不如顏淵。 這表明顏淵的聰明和學識在師生中是有共識的。

顏淵的勤奮好學在《論語》中有很多記載。孔子認為,除了顏淵之外,其他弟子沒有誰能够榮膺“好學”的稱號。顏淵被描述為一個整日聽講而不倦怠的學生,孔子曾惋惜地說,他看到的都是顏淵學業的精進,卻從未看到他止步不前。

顏淵在志向抱負和社會理想方面,也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質。 他曾表示有與古代聖王舜相比的抱負,並在孔子詢問其志向時,表達了不誇耀自己的優點,不表白自己功勞的品質。 顏淵的政治追求和人生志向是以德治國,用禮樂教化人民,使家無離散之苦、國無戰火之患,這與孔子的政治追求高度吻合。

顏淵在孔子的弟子中地位非常重要,他不僅在學術上有著卓越的成就,而且在德行上也是楷模。他被後世尊稱為“複聖”,是孔門十哲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首,也是儒家五大聖人之一。 顏淵還是《論語》的編撰者之一,對儒家學派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不幸的是,顏淵英年早逝,去世時年僅四十一歲。孔子對顏淵的去世感到極度悲痛,甚至違背了喪禮中節哀的規定,哭得很傷心。孔子認為顏淵是最有條件繼承自己學說的弟子之一,顏淵的去世意味著孔子仁政德治理想的繼承人缺失。

顏淵的一生雖然沒有擔任過官職,沒有留下大量著作,但他的品德、智慧和對孔子思想的理解和傳承,使他成為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故事和精神,兩千多年來一直激勵著無數的學者和思想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