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伯牛,本名冉耕,字伯牛,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他出生于约前544年,比孔子年轻七岁,与颜回、闵子骞等人一同被列为孔门十哲中“德行”科的代表人物。冉伯牛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却以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而著称。在孔子的弟子中,他以德行高尚和人格魅力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孔子的器重。

据史料记载,冉伯牛在孔子周游列国时一直追随左右,孔子对他的德行给予了高度评价。《论语》中提到冉伯牛的事迹较少,但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对冉伯牛的疾病表示了深深的哀叹,显示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孔子曾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冉伯牛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命运的无奈。

冉伯牛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非常崇高,他不仅在德行上受到推崇,也因其谦逊、宽容和智慧而被人称道。尽管他的生平事迹在现存文献中记载不多,但他的形象和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特别是他的德行,被视为孔子教育思想的典范,影响了无数的儒家学者。

不幸的是,冉伯牛染患了当时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恶疾,据《淮南子》记载,他所患的可能是麻风病。这种疾病在当时不仅无法治愈,而且具有传染性,使得患者常常遭受社会的排斥和歧视。尽管如此,冉伯牛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孔子和同学们的尊重与爱戴。孔子在他病重时特地前往探望,并在窗外握著他的手,表达了对这位弟子的深切关怀和哀痛。

冉伯牛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留给后世的德行典范和对儒家思想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品德和学问被后世尊崇,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他为“郓侯”,宋代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为“东平公”,后来又改封为“郓公”,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为“先贤冉子”。这些封号反映了历代对冉伯牛德行和学问的认可与尊敬。

总的来说,冉伯牛作为孔子的弟子,不仅在当时以德行著称,而且他的故事和精神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思想。他的人生虽然因为疾病而充满悲剧色彩,但他的品德和智慧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光芒。